以信息化改造传统国有企业的"斯达模式"(三)

信息化管理取得的成效

信息化管理的强大功能,使公司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管理效能产生质的飞跃。由于引人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重塑生产、经营和管理体系,在原国企黑龙江造纸厂母体中生长出一个产权明晰、制度规范、机制灵活、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形成一整套构筑于信息与网络技术基础上的决策、控制、组织及管理体系。

四年来,斯达公司突破重围高速发展并带动和扶持负债主体黑龙江造纸厂脱困致富,抵御了1997~98年来势凶猛的进口浆纸产品低价倾销对全行业的冲击,在国内造纸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保持了较强的经济增长势头,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产品在国内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和竞争优势。1997年之前,我国的精制牛皮纸和胶带纸市场,几乎被外国产品所垄断,但自斯达公司建立旬成本核算体系及远程网络营销体系后,外国产品逐渐退出中国市场,斯达已占国内厂家生产同类产品市场国产同类纸的60%多的份额。

至2000年,浆纸产量达到53502吨,比1996年增加14730吨,增幅38.0%;产品销售量54491吨,比1996年增加15719吨,增幅40.5%;上缴税金2744万元,比1996年增加922万元,增幅50.6%。吨纸制造成本逐年下降,1996年4103元,1997年3750元,1998年3792元,1999年2970元,2000年2840元,四年累计下降1263元;利润逐年上升,1996年209万元,1997年1351万元,1998年1553万元,1999年1903万元,2000年达到4035万元(见附表)。四年累计上交税金8027万元。2001年已形成了8万吨生产能力,新增加的3万吨产量,都是替代进口国内急需的轻定量牛皮工业技术用纸,市场广阔,附加值高。

附:"斯达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一览表

案例点评:(撰稿人:国家经贸委企业改革司 王润秋)

斯达模式的运作是成功的、有效益的,但并不是说企业买了计算机、上了网,"斯达模式"就一蹴而就了,它的产生是与企业原有的产权结构、组织形式、运作模式等诸多利益格局的根本性变革互为基础和条件的。斯达公司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实质上是一个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的过程,这是斯达模式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这一点是我们与斯达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共识。

体制创新是斯达模式形成的前提。黑龙江造纸厂利用合资契机,对产权体制进行了改革,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动作,明晰了企业产权,优化了生产要素配置,转变了职工观念,增强了干部职工对改革的承受能力,为斯达公司大力进行信息化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机制创新是斯达模式形成的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于企业管理,使经营者、生产者及各类人员置于严密的监控之下,堵塞了一些人的灰色收入和消极怠工现象。但激励和约束是一个统一体,在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强化监督约束的同时,通过深化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同时开展全员性计算机教育培训,使管理人员全都能自如使用计算机。经营机制的转换、激励机制的建立、员工素质的提高,为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管理创新是斯达模式形成的关键。首先精简组织结构和管理人员,采取事业部制结构,实行扁平化管理,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组织保障;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又为企业支撑起了一个高效快捷的扁平化组织结构,避免了过去始终没有跳出的精减--恢复--膨胀的怪圈。同时改革决策与管理程序,使高层经理摆脱了日常运营性事务而专注于战略性经营决策,又有效调动了中下层管理人员积极性和自主性。如果还按原来的管理形式,层层干预,层层审批,即使有了计算机和网络,也不会解决中间梗阻问题。

斯达公司的信息系统,真正解决了管理者与生产者信息的不对称,实现了企业经营的全透明运行,管理者和生产者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使全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能站在总经理的高度上贡献于这个大家庭,组成了强大的团队力量。

斯达模式可贵之处在于:从我国国有企业客观实际出发,把信息化运用于传统产业和传统国有企业的改造,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企业管理新路子。产权制度、经营机制、组织结构等一系列改革为采用信息技术强化企业管理创造了条件,同时又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反作用于企业改革,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是"点金术",使传统产业和企业恢复生机和活力,焕发出强大的竞争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斯达模式的创新和应用,是企业管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Copyright © 2024, Star-Hope. All Rights Reserved. 黑ICP备05005881号